科技让环保执法有力度有温度
发布日期:2025-01-15积极探索新型监管执法模式,不断完善以自动监控为主的非现场执法监管体系,在重点区域大气监督帮扶工作中,发现并推动解决各类环境问题7.2万个……在生态环境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说,生态环境部积极探索执法与服务相统一、守底线和促发展相结合,帮助引导企业自觉守法,让环保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重点排污单位联网7.1万家,同比新增0.8万家。通过深度融合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测、卫星遥感、用电用能等信息,生态环境部在环保执法中加强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不断完善线索筛选、问题识别、智能预警机制。
记者了解到,通过新兴技术,生态环境部在2024年大气监督中,发现问题线索准确率超过80%;整合全国11万余条入河、入海等数据与涉水重点排污单位、工业园区、河流监测断面等数据,构建涉水环境执法“一张图”;在江苏等地实行智慧执法监管试点。
赵群英说,为加强源头预防,2024年以来,生态环境部通过积极运用污染源自动监控非现场监管数据和排污许可数据库,共向1.1万余家重点排污单位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单位,推送自动监测日均值超标预警信息3.7万余条;通过“污染源监控”微信服务号,向3.9万家企业实时开放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异常等数据查询功能,帮助企业及时关注自身排污状况,确保稳定达标。
“这些预警信息集中在事前防范阶段,有效提醒企业主动采取措施,减少违法风险。”赵群英说。此外,生态环境部突出执法重点,强化差异监管。据介绍,为做到惩教结合、宽严相济,生态环境部实施首违免罚、轻微不罚等政策措施,主动服务和支持企业合法合规经营、高质量发展。据统计,2024年,全国共实施生态环境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案件1万余件,免罚金额15.5亿元。
生态环境部还指导各地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对纳入正面清单的信用好、风险低的企业,原则上以非现场监管为主。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各地纳入正面清单企业5万余家,对上述企业开展现场检查次数同比下降17%。
据了解,下一步,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工作将更加注重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既显著提升执法的精准度,又切实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扰。比如,继续运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发现并推送违法问题线索,建设人工智能辅助执法的应用场景;进一步研究拓展用电用能监控、工况视频监控等非现场执法手段,升级完善综合执法监管系统等。
-
四川达州掀起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革命 变环保“必答题”为发展“加分题”
在四川东北部的达州市,一场关于“变废为宝”的产业革命正悄然上演。 作为全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达州曾面临磷石膏这一工业固废带来的环境压力。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作为
发布日期:2025-08-15 -
生态环境部:以环保产业为支撑,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国家将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发布日期:2025-08-15 -
我国环保产业年营收连续三年超2.2万亿元
近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24)》发布。《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年营收规模保持在2万亿元以上。大气、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持续提高。《报告》
发布日期:2025-08-15